纳米激光粒度仪是测量微小颗粒尺寸的关键工具,在材料科学、制药、纳米技术等领域应用广泛。精准测量颗粒尺寸,需从样品制备、仪器操作到结果分析全流程严格把控。
一、样品制备:精准测量的基础
样品状态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可靠性。先要确保样品充分分散,避免颗粒团聚导致测量值偏大或分布异常。
对于干粉样品,需根据其特性选择合适的分散方法,防止过度处理破坏颗粒原始状态;对于液体样品,需使用分散剂或超声处理使颗粒均匀悬浮,但要注意分散剂与颗粒的兼容性,避免化学反应或吸附影响颗粒真实尺寸。
同时,控制样品浓度至关重要,浓度过高会导致颗粒间多重散射干扰测量,浓度过低则信号不足降低准确性,需通过预实验调整至合适范围,保证仪器能清晰捕捉颗粒散射信号。
二、仪器操作:规范流程保障精度
操作前需对仪器进行校准与检查,确保激光光源稳定、检测系统灵敏度正常。
测量时,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样品池,避免产生气泡或沉淀——气泡会散射激光干扰信号,沉淀则导致测量区域颗粒分布不均。
启动测量程序后,仪器通过激光照射颗粒并检测散射光强度与角度分布,利用光学原理计算颗粒尺寸。
操作过程中需保持环境稳定,避免振动、温度波动或气流扰动影响光路与样品状态。
同时,多次重复测量并取平均值,减少偶然误差,提升结果可靠性。
三、结果分析:科学解读数据
测量完成后,仪器会生成颗粒尺寸分布曲线与统计数值。需结合样品特性与实验目的分析数据,关注主峰位置与分布宽度。若出现多峰分布,可能意味着样品中存在不同粒径的颗粒群或团聚体,需进一步优化分散方法。通过对比历史数据或标准样品结果,验证测量的准确性,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样品制备或操作流程,确保后续测量精准可靠。
规范使用纳米激光粒度仪,从样品制备到结果分析全程严谨操作,才能精准获取颗粒尺寸信息,为科研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。